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旅行就是學習-極地探索(阿拉斯加)

文/ Tim   攝影/ Grace  極光攝影/ Lin Wei-Cheng

       旅行必須帶點冒險,才能滿足旅行者的好奇心;冒險才能開拓視野,真正做到學習。因此我們這群喜歡旅行的好朋友,開始思考到阿拉斯加的可行性。沒想到阿拉斯加早就是一個熱門的觀光地區,夏天日照時間很長,因為日照氣溫提高不少,是動植物活動的高潮,也是當地觀光旅遊的旺季,這種景象很像台灣的春天,可以冒險、學習的地方不多,所以我們不願去湊熱鬧。早春在阿拉斯加雖然還是冰天雪地,卻是極光出現的高峰期,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與增加挑戰性,所以觀賞、拍攝極光就成為我們此行的主軸。春分時期因看到極光的概率較高,形成阿拉斯加旅遊的另一段尖峰期,若要自助旅行,住宿、交通等重要的事項,必須在出發前半年先訂好。我們確定旅行的目的地與活動的主軸後,大夥就分工尋找資料,定期聚會,並在網路上成立社群,分享資料。

 
極地城市初體驗(Anchorage, the Seward Highway, Mt. Alyeska)

    冬末春初天氣尚冷,旅館的屋頂還有約20公分的積雪,地面道路車子沒有輾過的地方也還留著薄冰,安克拉治可旅遊的景點受到了一些限制。907旅行社的老板John,打過越戰,回國後被派駐在阿拉斯加,這位老傘兵,因為愛上了阿拉斯加,退伍後就在此地成家立業,雖已72歲,身體依舊硬朗。第一天他開車帶我們先在城內city tour,到了舊市政廰附近,他說此地有時還可看到狼或麋鹿(北美洲稱為moose)。一般人不怕鹿而怕狼,可是狼雖兇殘卻機警,懂得迴避人類;麋鹿則粗魯莽撞,所以被後者撞傷的人比前者多出很多。繞過市區他帶我們到一處被大地震撕裂的峽灣,此一峽灣因潮汐落差很大,加上水溫很低,只有返鄉的鮭魚,快速的衝過可以存活,沒有其他的生物。鮭魚返鄉期時,安克拉治的市民在住家附近的水渠,就可抓到鮭魚下鍋。市郊有幾個小飛機場,裏面停了很多10人座以下的小飛機,因為阿拉斯加地方大,人口稀少且終年積雪,公路交通無法普及,加上觀光的需求,小飛機成為阿拉斯加很普遍的交通工具。

    吃過午餐、離開市區,車子上了高速公路,沿著峽灣的公路,越走越高,雖然下著雨、天氣很冷,但風景迷人,峽灣中還浮著一層冰,浮冰混著兩旁山上滑落的泥沙,看起來是黑色的。兩旁山勢雄偉,山頭披著靄靄白雪,我們期盼著車子能停下來拍幾張照片,但John大概看慣了這種大山大水,不為所動,直奔山上的滑雪場。抵達滑雪場,已有年紀的我們,只能在那裏拍照並欣賞年青人優雅的滑雪動作。滑雪場附近的山,也是滿山覆蓋著雪,不論是松還是杉都露出堅挺的枝椏,Jhon說從樹被覆蓋的程度,可以估算覆雪的深度,而沒有樹尖露出的地方,就是曾經發生雪崩,雪把樹沖走了。回程天氣變好,我們一致認為這條公路,自己開車自助旅行是很棒的。
 
 

 

 
 
 
 
 

 
冰河慢行(Matanuska Glacier

    第二天我們前往馬塔努斯卡冰河(Matanuska Glacier,開車載我們的還是John,出發時下著小雨,大夥有一點擔心玩不成。John看出我們的憂慮,以很有自信的口吻說「別擔心! 當地的天氣非常好」,果然車行約一小時後,前方遠山出現了一片金黃色的山頭,他說那就是我們要去的地方,天氣非常好。不知他的信心來自於多年的經驗,還是阿拉斯加氣象局。雖然車子往高山行進,但道路還是寬敞平坦,兩旁銀色的大山大水,依舊壯麗,大夥都精神奕奕的觀賞,只是隔著車窗,猛按相機的人減少了。這個冰河長27英里(43公里),寬4英里(6.4公里),位置靠近格倫公路,是美國可以開車抵達的最大的冰河,距離安克拉治東北部约100英里(160公里)。抵達時先在公路旁的一家餐廳用餐,餐後John再載我們進入山路,並在冰河管制點前簽下賣身契,意思是我們知道此行危險,若發生任何事故,美國人不負任何責任。進入冰原時,再換乘二輛電動雪上摩托車,由一對母子載我們在冰河上繞行,冰原廣闊但道路崎嶇不平,還好駕駛小心翼翼的載著我們。冰原連著冰山,裏面有正在融化的透明冰牆、天然的冰穴、地洞、滑梯等,白色的冰河與藍色的天空互相輝映,讓我們留連忘返。冰原上風和日麗,但我們還是穿著厚重的外套、堅固防水的鞋子,而且戴厚帽子、手套以及保護眼睛的太陽眼鏡,當然也拍了很多難得一見的冰原雪景,在冰河上活動約二到三個小時後,返回安克拉治。晚餐是冰洋裏的帝王蟹,搭配當地的啤酒,標準的極地佳餚,大夥盡興返回旅館。 

 
 
 
 
 
 
 
 
 
 
 
 
 
 
 
 
 
 
 
 
 
 
 
 
 
 
 
 
 
 
 
 
 
 
 
 
 
 
 
 
 
 
 
 
 
 
 
 
 
 
 
 
 
 
 
 












 
   

冬季極光列車(Aurora Winter Train)

   阿拉斯加鐵路全長470哩,在安克拉治和費爾班克斯(Fairbanks)兩城之間,夏季時火車每天行駛,但冬季(九月中到隔年三月中)一星期僅一班,星期六北上(安克拉治→費爾班克斯),星期日返南。冬季極光列車只有三個車廂與一個餐車,從車頭數來依序是「餐車」, A車」, B車」, C車」。不曉得是不是白種人習慣西式餐點,用餐人數較多,所以火車公司安排他們坐在緊鄰餐車的A車。我們乘坐的B車則都是黃種人,很幸運的緊臨我們座位的是一群講著台灣國語的留學生,大家可以國、台語寒暄,異地相逢格外感覺親切。穿著制服的黑人列車長,會來回在車廂內巡視,上過影集的黑人列車長常有人找他合照,他總是和悅接受。餐車上有簡單的速食餐點,一邊欣賞美景,一邊聊天、吃飯,只要不挑嘴,就會是最幸福的享受。

   列車在遠離公路系統的山林中行走,沿途上下的乘客不多,沒有制式的月台,乘客踩著腳凳就可以上下車廂。旅途中為了讓旅客可以很悠閒地欣賞風景和拍照,車速不快。車廂和車廂之間,上下車的車門可以打開上半部,讓遊客感受零度以下的寒風, 這裡也是列車行進中照相的好地點,站到那裏等著拍照的人不少,不過寒風會把伸出車外拍照的頭、手凍僵,沒有人敢拍太久,所以時而有人退出、加入,大家井然有序地輪流拍攝。

   沿途經過的景點包括「丹奈利國家公園」(Denali National Park),有連綿不斷的全白雪山,雪山上連著白雲,好似神仙的居所,當經過高6194公尺,北美最高峰的麥金利山時,全車人員都起立歡呼。窗外除了大山外,也少不了披覆著白雪的溪流,早春的河面雪中透水,水上有霧,有說不出的朦朧美。山時遠時近,有時可以看到地勢奇特的惡地,雪蓋在草木上,形成特殊的景象。窗外除了美景,偶而還會出現狼、麋鹿、紅狐等動物,只是每次隨車服務員呼叫時,我們雖然依照指示往窗外尋找,但都無法捕捉到動物的身影。黃昏時列車會慢行,讓大家拍攝黃昏的景象。極光火車很好玩,就是電影演的北極特快車,從早上八點搭車,晚上八點才抵達費爾班克斯,雖然要坐一天( 12小時),而且票價比飛機票貴,但大家還是覺得值得。






































































   

    一些城市的緯度



     

 

        

挪威北角

71.16

歐洲陸地最北處

Deadhorse Airport

70.22

阿拉斯加Dalton公路 的終點,臨近北極海。

Atigun Pass

68.13

阿拉斯加極地探險遊覽車的折返點

Coldfoot Post Office

67.25

美國最北的郵局、大卡車休息站

北極圈界標

66.50

66°33' ( 1°= 60' )

芬蘭聖誕老人村

66.50

66°33' ( 1°= 60' )

Fairbanks

64.86

 阿拉斯加極光之都

雷克雅維克

64.13

冰島首都

Yellowknife

62.53

加拿大的極光之都

Anchorage

61.32

阿拉斯加最大城市

蘇格蘭 愛丁堡

55.96

英國蘇格蘭首府

溫哥華

49.37

全世界最適合居住的城市

哈爾濱

46.24

中國東北

札幌

43.29

日本北海道

海參威

43.18

俄羅斯

首爾

37.62

韓國

台北市

25.11

台灣

相鄰兩個緯度的間隔距離約60海浬,相當於1.8х60 = 108公里。
(1海浬約等於1.8公里);資料來源:修改自林偉正:『一些城市的緯度』

 何謂極光?(Aurora/ Polar light/ Northern light

極光出現於星球的高磁緯地區上空,是一種絢麗多彩的發光現象。而地球的極光,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太陽風)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或電離)而產生。

1619年,伽利略以曙光女神奧羅拉(Aurora) 之名創造出aurora borealis 一詞。伽利略解釋極光是反射從地球上上升蒸氣的太陽光。

極光最易出現的時期是春分和秋分兩個節氣來臨之前,且春秋兩季出現頻率更甚夏冬。但2007年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THEMIS」任務的資料顯示,在春分和秋分兩節氣時地球位置與「磁索」交錯最甚,而非因四季交替影響才有此結果。另外,在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極光出現的頻率也大。
 

顫抖拍攝極光

    費爾班克斯比安克拉治高3.5個緯度,街上都還結著一層冰,我滑了一跤,才警覺從台灣帶來的釘鞋套,可以派上用場,它不僅止滑,還可防止冷冽的寒氣往腳底躦。

     晚上11點當地的嚮導開車來接我們,車子走了將近1小時,爬了一段山坡,上到一處高台。嚮導告訴我們這裏就是拍攝極光的地點,黑暗中看到已有其它車輛抵達,有幾組人馬已架好相機,正在等待極光的到來。嚮導把車停好後,繞過來打開車門,告訴我們小心下車,原來地面都已結冰,車外溫度極低。初次在黑暗、冰冷的地方架設相機,真的很難適應,腳架必須找穩固的地方,相機要與腳架結合鎖緊,但在無光的環境下,只能採用瞎子摸象的方式,搞了約半小時,還是沒有接上,雖不甘心,但帶著薄手套的手已被凍僵,只好逃回車上,借用車裏微弱的燈光,把相機和腳架結合後,再回到地面架設腳架。架好腳架後,在微弱的手電筒燈光下,又必須調整相機的光圈、ISO、感光時間等,又是一遍忙亂,手指頭又再次的被凍僵,這距離抵達的時間已過了1小時,還好總算可以拍攝極光了。當晚就在手忙腳亂的時間渡過,雖然拍了幾張照片,感覺很不理想。隔天在旅館內痛定思痛,把燈光全部關掉,在黑暗中重新練習,並調整個操作過程,果然第二天去拍攝就順暢多了。

    拍攝極光其實頗為辛苦,所謂天寒地凍只有在那時才能體會,在台灣雖然特別買了厚重的鞋、襪來穿,而且鞋底也放了暖暖包,但拍攝時長久站在冰雪上,寒氣還是會透過鞋底凍僵腳趾,暖暖包根本無法產生作用。手也一樣拍攝時若帶厚手套,手失去靈巧,無法按動或調整相機,所以很多人脫掉手套,手指被凍傷。倒是細心的嚮導準備了熱燙的巧克力,那時喝起來特別的窩心。

 
 










極光攝影小叮嚀

相機品質很重要,最好是單眼相機,光圈越大越好,可附帶廣角鏡頭。但要注意機身不能是金屬打造的,因為金屬容易導熱失溫,使電池的壽命快速縮短。拍攝極光時,光圈請開到最大,初始ISO可先設定在400~800,曝光時間10~20秒,對焦記得對無窮遠,然後定時檢視影像品質,並且調整ISO和曝光時間。

 除了相機外,帶個穩固的腳架也很重要,雪地不是結冰就是鬆軟,不易站穩,拍攝時若用手扶持,會因手顫動影響照片品質。因此腳架要穩重,固定腳架也要找個平穩的地方,長時間曝光才能拍到不錯的相片。腳架若有傳熱快的金屬零件,也容易因熱漲冷縮,產生問題,筆者腳架上固定相機的螺絲就因此原因,常使相機鬆脫,造成相當大的困擾。

相機進出屋內或車內,必須用塑膠袋綁好(簡易型有鬆緊帶的浴帽最方便,進入室內時直接套上相機即可,不必再綁),以免鏡鏡頭產生霧氣,無法拍攝,甚至鏡片損壞。拍攝極光都在無光害、黑暗的地方,需要手電筒。但在低溫的狀下,手可能不會想伸出來拿手電筒,所以最好是帶紅色頭燈,比較不會產生光害,而且雙手可以空出來操作相機。拍攝過程中,請關閉對焦燈、手電筒等以免影響其他人。也請多準備電池,常常一晚就消耗好幾顆電池,可考慮將暖暖包放在相機電池附近,可延長電池壽命。

2月底3月初在北極圈附近拍攝極光,夜間溫度大約都在攝氏-20~-30C。衣著極為重要,裏層透氣保暖,外層防風是基本原則。現在科技進步,已不需穿太多層。我貼身穿排汗長內衣褲,上身穿發熱衣,外面再穿Gore-Tex的雙層長外套,裏層羽絨衣、外層防風防水,再穿上同品質防風長褲以及連身的帽子,在深夜拍攝極光都沒有問題。拍攝時長時間在屋外,腳底及手指最容易凍傷,在台灣無法買到可防凍傷的厚底鞋子,但手套可買指頭可以掀開的手套,這樣在操作相機時,不必脫掉整支手套,避免手凍傷。

拍攝地點最好沒有光害,在費爾班克斯有幾個頗具規模的商業化拍攝場所,雖設在山上,兼營住宿、餐飲等,在那裏拍攝較為舒服。但公用設施會產生光害,人一多又互相干擾,使拍攝品質降低很多。越過北極圈抵達冷腳(Coldfoot)村,當晚嚮導帶我們到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拍攝的結果就比之前好了很多。

在拍攝極光之前,最好事先在黑暗無光的環境下演練,到了極地因為溫差很大,相機以及人手腳的靈敏度都會產生差異,第一天難免手忙腳亂,我們因為有一天的實地演練,往後才能漸入佳境。最後強調,拍攝極光的時間、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為免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事先周延的規劃與準備是一定要的。

 

 












大膽冒險學得更多

    這次旅行我們到了沒有手機信號、 沒有網路、沒有便利店,隨時會發生雪崩的地方去阿拉斯加之前,有人笑我們去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幹什麼?經過此行17天的經驗,我們可以說:阿拉斯加是美國的新大陸,那裡的人有拓荒者的精神,他們運用當地特殊的地理景觀,努力的發展觀光產業,而且已經有豐碩的成果。有一位黑人司機告訴我們,這裏的人沒有空搞種族歧視、搞遊行,只要肯努力都有飯吃,這裏會變成另外一個加州。

    未去之前我們都沒用過三腳架,相機僅被用來保留旅行的記憶罷了,回來後我們準備帶三腳架去拍攝煙火、街景、車流,甚至想嘗試縮時攝影等。此次的極地探索,讓我們知道冒險才能啟發智慧,特別是團隊冒險,相互的激勵、互相學習讓成果更為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