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災民別怕,其他人別難過

88水災重創台灣,越來越多的報導、令人心酸的畫面不斷的呈現在眼前。

看到災民悲慘的情景,好幾次放下碗筷,根本食不下嚥。
愛心募款藝人總動員,捐款專線全佔線,無法撥打進去。
滾滾土石流和災民悲慟的神情,在腦海中一直揮之不去,好幾個晚上輾轉反側、難以成眠。
失去家園的苦,與親人訣別的慟,一無所有的茫然.....總是感同身受的鼻酸、哽咽、掉眼淚。
直升機搜救隊員、義消為搶救災民出任務而殉職,他們的家人哀痛逾恆,更是讓人無語問蒼天!
其中一位飛行官的女兒安靜的說著:「爸爸熱愛他的工作,這是他的工作。」她的心情以及下面這篇中國時報報導中王先生說不出的苦,我們懂嗎?

前幾天上一個文物研習的課程,主講者提及:看著災民受苦,我們上這種課,一點忙都幫不上!頗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慨。我想這是目前很多台灣人的想法:除了捐款之外,希望還能實際出點力,所以Yahoo奇摩新聞民調中心正在做的民調,有75%的人想去災區當志工。

台灣民間的力量與動員能力是不可小覷的。年輕的網民揪團送物資、各種宗教團體紛紛投入救災、很多的募款捐助的活動持續進行著.....難免會有不盡如人意的事發生,難免有批評、謾罵或非理性的攻訐出現,但是大多數的台灣人是善良、敦厚的,人在做,天在看,我們盡力而為吧!斷裂的橋梁會重建,破損的的道路會接通,堆積的汙泥會清除,破碎的家園會重整。雖然世界不一樣了,罹難的親人走遠了,但是,留存的人要更堅強勇敢的活下去。

十年後我們可以來檢視重建的結果。歷經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SARS肆虐、地震、風災、水災、金融風暴,台灣都存活下來了!災民不要怕,其他人不要再難過了。每個人都把分內的事做好,有能力就多幫忙別人。天助自助者,台灣加油!

「不裝笑臉 不知能不能活下去…」

  • 2009-08-17 中國時報 【朱真楷/採訪側記】

 雙親、兒女皆死在土石流的王任必,劫後餘生,旁人見他屌兒郎當,慨然談起一家四死事實;沒想到訪問結束,他忽然跟上記者,吸了口香菸,紅著眼眶說:「如果我再不裝笑臉,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活下去…」。

 採訪災區多日,看到眾多生離死別,昨天在寺廟採訪這位從土石流倖存的王任必是最特別的,他總是笑著回答問題,還配合豐富肢體動作,的確不 像親人罹難的家屬。沒料到,當採訪結束,記者要離去的當下,他追上記者腳步,含著淚說,「我真的好苦、好苦,如果我再不裝笑臉,我不知道我還能不能活下 去…」

 「你知道嗎,我只有一個老爸老媽,我前妻留給我讀高中的兒女,剛好回家過父親節,怎麼我爸爸在這一天往生,我這個做老爸的,兒女也全死光光,我真的好恨、好怨,你懂嗎?」

 王任必說,朋友知道他的處境後,大家都勸他別想不開,「但我真的能整天苦瓜臉嗎?」因此每回提起家人往生,他都像在「講卡通」,讓親友以為「他喔,沒問題啦!」

 走出六龜,太陽落入山巒,整片山區一片湛藍,王任必跟著記者走了十幾分鐘,看到記者準備搭車離開時,竟拉著手說,「謝謝你,咱攏要加油耶!」

 災民的苦,我們真的懂嗎?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威瑪(Weimar)記遊之二

頂著歌德與席勒的光環,威瑪是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小鎮。來此地的遊客也不太一樣,沉穩、安靜、自在。此次德國行似乎看了太多的堡,對照之下,威瑪更顯獨特。我們在街頭巷尾中穿梭,看看建築物、逛逛博物館、欣賞各具特色的設計小店,累了就坐下來休息,慢慢體驗安徒生說的:「威瑪不是一個有公園的城市,而是一座有城市的公園。」

看到這座養鵝人銅像噴水池,覺得很眼熟,好像在天鵝堡也看過,查資料後發現有趣的故事,提供大家參考:
這個作品的本尊在紐倫堡(Nuremberg)。這位養鵝人住在紐倫堡附近的大蒜村,是個酒鬼,經常在賣了鵝之後,就把錢拿去喝個酩酊大醉,然後兩手空空回家,這個滑稽的塑像忠實描繪出當時的人物性格。那麼鵝為什麼要噴水呢?據說有一天往鵝市場的途中,這位農民實在太渴了,只好喝鵝喙流出的水解渴,所以現在的紐倫堡人把水叫做"Goose-Wine"。有趣吧?

這座銅像大受歡迎,有些啤酒杯上有這個圖像,很多地方都陳列它的複製品,包括在威瑪的這座、瑞士的琉森和德國的新天鵝堡等處。關於威瑪這座,據說歌德1797年造訪紐倫堡時,就愛上了這個他所謂的"Little Duck Man",希望在他的領地能有複製品,1858年威瑪市民決定蓋一座美麗的噴水池時,他們想起了歌德的願望,於是在他過世27年後實現了他的夢想。


歌德故居,後來成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保存歌德生前居住的模樣,有他的科學與藝術收藏品,以及豐富的藏書。1782年歌德租下此屋居住,1794年Carl August公爵買下送給歌德,從此就把歌德綁在威瑪了!歌德在此住了將近50年的時光,1832年3月22日長眠於此。星期一休館,我們無緣造訪。路邊有觀光馬車等候客人。


靠近一點看。歌德國家博物館。


這座巴洛克式的宮殿(Town Palace)在1774年時幾乎毀於一場大火,只殘留高塔和部分的城堡外牆,從1789年起花了好幾十年整修,有將近70個精緻裝飾的房間,以及許多名家的畫作。


Carl August 的雕像,以及在他後面的Prince's House (或譯為 Duke's Palace)。Carl August公爵1775年從母親手上接下威瑪管轄權,並邀請歌德前往威瑪,協助管理威瑪,從此展開兩人長達53年的深厚友誼。Prince's House是Town Palace失火後公爵一家人的棲身之地,將近30年。從1951年起,此處就成為音樂學校。



威瑪街景


新歌德風格的市政廳(Town Hall)經過幾次祝融肆虐,於1841年重建至今,特別的是塔頂鐘樓的編鐘是麥森(Meissen)的瓷器組成的!酷吧?你可放大看看,可惜看不出有幾個鐘,那時也沒聽到鐘聲。若有機會重返威瑪,一定去守候聽敲鐘。


這座文藝復興風格的Town House曾是議會大樓,二次大戰時毀損,經過整建,現在是遊客中心(Tourist Information)。和市政廳(Town Hall)有地道可通,不知道是何模樣。


有趣的裝置設計,嚇我一跳。


海神(Neptune)噴泉


威瑪最老的銀杏(Ginkgo Biloba)樹,可能從1813年就種在這裡了。銀杏又稱為公孫樹,因為成長緩慢,常需相隔兩代的孫輩,才能開花結果,故名之。


歌德為他的舊情人(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寫了一首有關銀杏的詩"Ginkgo Biloba",其珍貴的手稿如下:


翻成英文如下:

This leaf from a tree in the East
Has been given to my garden.
It reveals a certain secret,
Which pleases me and thoughtful people.

Does it represent One living creature
Which has divided itself?
Or are these Two, which have decided
That they should be as One?

To reply to such a question,
I found the right answer:
Do you notice in my songs and verses
That I am One and Two?

哥德是個浪漫的有心人。1815年9月15日,他在聚會中為心儀的Marianne及朋友們朗讀此詩;9月23日他帶她去看海德堡花園中的銀杏樹,並摘下2片樹葉;9月27日他著人送上此首貼著2片銀杏葉的詩。也是植物學家的歌德真是佔優勢,難怪他的羅曼史如此豐富!

銀杏是植物化石,歌德深深為它著迷。它的樹葉外觀讓人不知道它是一片葉子分成兩半,還是兩片葉子要連接為一片?這首詩也許象徵的是大自然整體的循環:二元性中的單一性,西方與東方可以結合,但是依然保有各自的本質。詩人就像銀杏葉,既單獨又成雙。同樣的,這首詩既正經又反諷,既理智又感性。

威瑪最新的博物館- 銀杏博物館。比較像商場。



街頭一隅。馬車自然融入街景,一點都不突兀。


好玩的看門「麋鹿」


威瑪最古老的旅館,很多名人曾在此旅館留宿,據說希特勒曾在此陽台演講。


便宜又好吃的冰淇淋,好大一球「只要」1.5歐元。


二度光顧的冰淇淋店。




把沿途購買的小熊排排坐,旅館房間採光很好,光線很棒。應該多買2隻,太可愛了。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威瑪(Weimar)記遊之一

威瑪(Weimar)是德國東部的人文小鎮,曾是歐洲的藝文中心。

威瑪有三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
1. 1996年登錄:包浩斯學校的建築(Bauhaus Sites in Dessau and Weimar)。它們徹底改革了建築學與美學的觀念,催化現代化的運動,其影響深遠至今。
2. 1998年登錄:古典威瑪(Classical Weimar)。18世紀末、19世紀初可說是威瑪文化鼎盛的黃金時期,吸引了諸多重量級的文學家、音樂家、哲學家或短暫駐留、或定居於此、或長眠於此。資助人和文人學者的工作、居住的地方、公園(共13處)都見證了「古典威瑪時期」的輝煌。
3. 2001年登錄:歌德的手稿登錄於UNESCO的"Memory of the World"名冊上。
http://portal.unesco.org/ci/en/ev.php-URL_ID=23225&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我們耳熟能詳的威瑪憲法、威瑪共和國、歌德(Goethe)、席勒(Schiller)、尼采(Nietzsche)都跟威瑪有關連。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708~1717期間也住在威瑪,他的2個兒子在此出生,因為政治與宗教的因素,巴赫還曾被捕入獄近一個月,出獄後前往Kothen,就創作了我最愛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威瑪火車站,蠻大的,很有特色。


此行最容易找的旅館- Ringhotel Kaiserin Augusta,就在火車站對面。這家三星級旅館1900即建成,經過數次翻修,住起來蠻舒服的。早餐很棒!各式香腸、cheese、炒蛋、麵包、各種生鮮水果、水果優格,還有可自行沖泡的一壺茶,很豐盛。每天早上,桌上有一張數獨(Sudoku)可以玩,一人用餐也不會寂寞。


從我們房間窗戶看出去的景觀。威瑪在二次大戰期間也飽受戰火的摧殘,很多建築物都經過整修改建。


黃昏的餘暉照在古典建築上,好美!


新博物館(New Museum)- 原是公爵博物館(the Grand Ducal Museum),閒置荒廢近50年,1999年才整修,恢復它的原狀- 新文藝復興的容貌,主要展出現代藝術。

包浩斯美術館(Bauhaus Museum)- 世界著名的建築及應用美術包浩斯學校就是在威瑪創立的。博物館不大但是很精緻,有500件左右展品都是老師與學生的原創作品。我們參觀時有老師帶學生前來朝聖,可惜聽不懂德語講解,否則就可以多學一些啦!


威瑪最有名的兩位詩人、作家:歌德與席勒的銅像,矗立在國家劇院前。此劇院見證了很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包括投票通過威瑪憲法、成立威瑪共和。


左邊手持桂冠的是歌德,右邊拿著詩集的是席勒,他們從1857年就站在這裡了,幾乎是威瑪的象徵。有意思的是:他們兩人的眼睛在同樣的高度,但是沒有交集。此雕像的複製品在美國有三座,上海也有一座!


他們面對的就是包浩斯博物館!


席勒之家(Schiller House)- 席勒在此度過人生最後3年,完成了最後的劇本:William Tell。


席勒博物館


威瑪最重要的資產:歌德與席勒,書店內兩人的專區。


寡婦之家(The Widow's Palace)-女公爵Anna Amalia 喜好文學與藝術,她十九歲就守寡,獨自撫養2個兒子長大。她提倡文化與藝術,與知識份子、文學家、藝術家常相往來,文人雅士經常在此聚會,討論文化議題、舉辦讀書會、演奏音樂,時人稱之為女公爵Anna Amalia 的"圓桌"(Round Table)。


威瑪之家(Weimar House)-多媒體放映中心,以特效、蠟像、多媒體展現方式使人了解威瑪5000年來的發展史。

2009年8月1日 星期六

想念我的那些孩子

某些時刻、邂逅的路人、某個場景,不知怎的就會自動打開藏在記憶深處的時光隧道。

那天在電視上看到記者正採訪某位眼科主治醫師,不就是當初第一次領年終獎金,興高采烈請我們去吃飯的孩子嗎?他是個"one touch"全自動洗衣機型的孩子,交代他的作業、工作,無一不是準時、精確的完成,不只是自動進水、洗衣、脫水,還更先進的包括:晾衣、收衣、摺衣、送入衣櫃!以上形容詞,只是說明一個事實:自動自發加上思慮周密。他是個瀕臨絕種的學生:聰明、勤勞、努力、上進、溫和、熱心助人、體貼,實在很好奇:是什麼樣的父母可以教出這麼優秀的孩子?上建中、學吉他、讀醫科(國二時,就確定他的志向)、交女友、打網球、騎車摔斷腿、去爬高山會寄張照片來......一眨眼,他也是中年人了!在我腦海中,就停格在他娓娓道來未來計畫那雙亮晶晶的眼睛,以及自信、熱誠的表情!

在抽屜的角落,有一個我保存了30幾年的小小針插,附有2張小卡片,寫著:「敬愛的老師:雖是我所做的,不值些什麼,但我想,自己做的總比買的還要珍貴、意義,希望老師好好保存它,它代表我無數的希望與快樂。我在裡面(小花袋)裝滿了快樂,是無形的喔!希望老師不介意,我家的小狗很遺憾不能與老師相認。祝身體健康,教書如意。」雖然到現在,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小狗不能與我「相認」,但是我真的「好好保存它」!親愛的女孩( 如今也步入中年了),不知妳可安好?記憶中單純、善良、快樂的小小女孩,現在想必是幸福的女人吧?



某個下雨的午後,撐著傘走過人行道,一輛急駛而過的小貨車,突然停了下來,駕駛搖下車窗叫我,一時之間我叫不出他的名字,他快速的報上名,講了一串人名和他們的近況,然後看著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某某幾年前與人發生爭執、鬥毆,過世了。」我說不出話來。那正是我最擔心的事。想起當時有幾個常出狀況的孩子,快臨盆的我經常挺著大肚子,拔腿狂奔追著要翻牆翹課的孩子,那時不知哪來的勇氣,一心一意盯著那幾個不停闖禍的孩子。他們在校外打群架、蓋布袋、抽菸、遊蕩、鬧事。有幾次家長找不到孩子,Tim騎摩托車半夜陪我到處找孩子。我最擔心將來在社會新聞版看到他們的名字。幾年後,其中一個穿著拖鞋,衣著充滿兄弟味的孩子回校來看我,很海派的告訴我:「導仔,哪個不乖,耍老大的?我幫你處理!」他在當二廚,等著去服役,我很欣慰他找到人生的方向了。再見到他時是在百貨公司,已結婚的他和太太推著娃娃車逛街,真替他感到高興。但是有的孩子就走上不同的路了。老師不是神,縱使再努力,也是會有力有未逮的時候。情緒因此低落了好幾天。

另一個深夜愛飆車孩子的身影,不斷在腦海裡浮現,揮之不去。單親,受不了父親的家暴,大他幾歲的姊姊帶著他逃了出來,兩人相依為命,靠著姊姊在夜市鞋店當店員維持基本生活。他脾氣暴躁,常與同學發生衝突;在稚氣的同儕中,他顯得異常的老成。課堂上幾乎都在睡覺,因為放學後他必須去打工。在一次長談中,他告訴我台北市最好的飆車地點,以及如何躲警察......聽著聽著,真是心疼、心疼、心疼!十四歲的孩子背負著什麼樣的心酸!堅決拒絕我幫他準備午餐,卻主動要求負責黑板的清潔工作,從此班上的黑板溝槽永遠乾乾淨淨。這樣的孩子受傷太深,只能陪著他,多跟他說說話,答應我少去飆車,會注意安全。每天我都擔心看到他的座位空著,還好,終於順利畢業了。不知他現在過得如何?一直惦記著他,如果他有孩子了,一定是個負責任的好爸爸。

連續2個星期,退休前帶的最後2屆,先後辦了高中畢業和大學畢業之後的同學會。

高中畢業變化不是很大,其中一個男孩是促成高出席率的大功臣,以他縝密負責的做事態度,及組織動員的能力,老是覺得他將來會是個出色的大老闆!很難想像昔日好動,現在188公分高的男孩,寫了好幾篇長篇、短篇小說,等候發表。比全班都還謹守中國傳統的ABC盛裝出席,分享他的一些心情故事,表達他想從事教學的工作 ─ 教小朋友樂器!稚氣的臉上卻展現著沉著穩重的想法。那個能讓喧嘩吵雜的這個班瞬間安靜下來的女孩 ─ 因為不安靜就聽不到班長報告,她的聲音很小很小,卻常高票當選。除了長高一些之外,安靜如昔,現已是圍棋五段高手,喜好寫程式,應可如願上資訊工程系。高中念美術班的女孩,很有想法的決定去念牙技系,送我一本他們班的畢業畫冊,才華洋溢、揮灑自如。有些孩子已順利推甄上大學、技術大學,有些等著分發放榜,祝福他們展翅高飛!

大學畢業這班變化就多了。有的準備去當兵,有的繼續念研究所,有的漂洋過海去就業,有的幫忙家裡做生意,有的打算要進入職場,有的計畫考美容師、自己開工作室,有的因當交換學生要延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或努力築夢,或安於現狀,但是都知道要努力向前行。

從這2屆孩子身上,我看不到脆弱的草莓族。從他們各自不同的人生體驗、規畫、實踐與努力,我看到台灣的希望。

很高興有機會陪這些孩子走過人生一段路程。看著他們成長,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祝福他們平安、健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