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聞「石鼓文」大概是在國中歷史課堂上吧?今年元旦故宮「筆有千秋業」更換展件時,「石鼓文」赫然在列。到展場看了好幾回,還是百思不得其解。2月6日聆聽冬令文物研習課程時,侯怡利小姐精闢扼要的講解,為我揭開了「石鼓文」神秘的面紗。閱讀若干相關資料之後,仍然有些謎團未能完全釐清,力有未逮之餘,決定還是把目前的心得感想記錄下來吧,縱然是野人獻曝,還是留下些許痕跡,也許若干年後「功力」增強時,可以「再續前緣」。
台北故宮這期的「筆有千秋業」,3月25日就要下檔了。(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
http://www.npm.gov.tw/exh99/calligraphy9901/

石鼓文可說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十個石鼓的側面(如下圖),每鼓刻有四言詩一首,文體與詩經四言敘事詩類似。「石鼓」不是鼓,而是花崗岩材質的鼓狀圓石,每鼓高約90cm,直徑約60cm。石鼓文內容深奧難懂,原應有七百多字,但是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戰亂輾轉流離,文字磨滅毀損甚多,至清朝乾隆時,能辨認的只剩三百 一十字了。古時鑿石刻字,方者曰碑,圓者曰碣,根據元代潘迪的「石鼓文音訓」,大致上可以解讀石鼓文內容是記載君王狩獵的情況,所以石鼓文又稱為「獵碣」。
這十個石鼓,現在收藏於北京故宮的石鼓館中。

圖片來源:北京故宮
石鼓文的刻石年代、次序與字數,專家學者有各自不同的詮釋與解讀。自從唐代初期在陝西省天興縣出土以來,經唐宋八大家的韓愈與蘇東坡先後作「石鼓歌」傳頌,備受書法家推崇、文人歌詠。據說,西周晚期周宣王(西元前827年)命太史官(名籀)收集古文以制定新字,說文解字許慎提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說明了太史籀將古文加以增減而成,所以大篆又稱為「籀文」。可惜史籀篇魏晉之後散失殆盡,所以最接近籀文書體的石鼓文更是彌足珍貴,雖然字數不多,可是字字珍貴,是研究中國古文字的重要參考資料。
第一鼓的拓片(局部)

圖片來源:北京故宮
第一鼓的拓片
.jpg)
圖片來源:北京故宮
乾隆是個很有意思的皇帝。他天生好命,其父雍正皇帝殫精竭慮為他補足庫銀、增加國庫收入,又為他排除手足相殘爭奪皇位的可能性。他皇帝一做就做了60年,一生無憂無慮,武功方面頗有成就,平定一些叛亂,鄰國又紛紛稱臣進貢,所以志得意滿的自稱「十全老人」。也許是為了塑造「文治武功」、「文成武德」的形象,乾隆皇帝在八十大壽那年(1790年)考訂、重刻石鼓文,以彰顯他對文史、藝術、道統的重視。他下令以石鼓文尚存的310字重排石鼓詩十首,並命工匠刻在雲南白色大理石鼓面上。此十鼓今置於北京孔廟大成門。


圖片來源:http://www.chinatrg.com/shike-shigu.html
乾隆可說是文創產業的第一把交椅!從石鼓文出發,他的創意不斷,除了寫「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製鼓重刻序」,將其裱裝成卷,還把此序刻石立碑,再將此卷刺繡以複製(見下圖)。看清楚了嗎?以絹為底,全文刺繡而成,包括印章都是。

圖片來源:中國嘉德拍賣公司
重刻石鼓文、御筆書序、裝裱成卷、再以織繡複製!乾隆的文創巧思結束了嗎?還不夠!台北故宮有石鼓硯、青金石石鼓兩套文玩,上面所刻的內容正是乾隆御令重排的石鼓文。
這組石鼓硯以端石刻成,硯高約4公分,直徑約11公分,石鼓文上方以天干編號,一套共十件,每個端硯都配有鼓形金漆盒,小巧精緻,硯底及金漆盒蓋上都有石鼓文。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
另外這組「青金石石鼓」高約6.8公分,直徑約9公分,應是文房珍玩的鎮紙。細看石鼓深藍色表面似有剝落透出白色,可能是白色大理石著色而成青金石色。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
鼓面上陰刻石鼓文並填金。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
台北故宮館藏的「王澍臨石鼓文」冊寫於雍正8年,此冊共臨468字。

圖片來源:台北故宮
帶導覽時,只要是看到銘文和書法,外國朋友通常會問:內容是什麼意思?書法若有釋文,大概可以略懂一二;銘文也容易找到參考資料。遇到石鼓文,我就沒轍 了。找到的釋文,就有南轅北轍好幾種,內容詮釋更是稀少且沒有定論。「上窮碧落下黃泉」了2個多月,尋找並閱讀相關資料後,我只能約略了解一點點,還好這 次只展出兩件第一鼓的臨本,試著將所理解的部分紀錄如下:
「王澍臨石鼓文」(一)
逜車既攻,逜馬既同。逜車既好,逜馬既阜。 君子員邋,員邋員游。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關關角弓,弓玆以待。逜敺其特,其來趩趩。 (走憲)(走憲)炱炱,即篽即塒。麀鹿速速,其來大炱。 逜敺其樸,其來(走賣)(走賣),射其(豕肩)蜀。
逜車既攻,逜馬既同。逜,音我/吾;工,同攻,堅緻也。同,馬齊其力。
(我的馬車堅固,我的馬兒同心協力。)
逜車既好,逜馬既阜。阜,盛大也。
(我的馬車狀況良好,我的駿馬軍容盛大。)
君子員員,邋邋員斿。員,音云,益也。君子,從獵諸臣。員員,眾多也。 邋邋,旌旗搖動貌。斿,旌之末垂者 。
(參與狩獵諸臣眾多,旌旗隨風搖動,聲勢浩大。)
麀鹿速速,君子之求。麀(音悠),母鹿。速速,疾行貌,或曰鹿之足跡。
(行進間可見鹿之足跡,正是我們尋找的獵物。)
關關角弓,,弓玆以待。角弓,庚弓也,周禮庚弓利射鳥獸。召,古以字。寺,音時或待。
(準備好射鳥獸的弓箭,我們屏息以待。)
逜敺其特,其來趩趩。敺(音區),古文驅字。特,雄也。趩 (音敕) ,不行貌。
(我驅趕雄鹿,使牠躑躅不前。)
(鹿群被驅趕入圍欄中,場地狹小,鹿群奔跑揚起漫天灰塵。)
麀鹿速速,其來大炱。
(母鹿雖不願前進,也只能隨著領頭雄鹿而行。)
逜敺其樸,其來
(我驅趕另一隻雄鹿,使牠謹慎不敢前進。我持弓待射另一隻雄鹿,以防止牠引誘已入圍欄的母鹿離開。)
以上試譯,只是筆記心得,若有謬誤,歡迎指正。
參考資料:
1. 侯怡利:述古而傳今-從院藏幾件石鼓文物談乾隆重刻石鼓
2. 元潘迪「石鼓文音訓」
3. 董珊:石鼓文考證
4.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http://chinese.dsturgeon.net/text.pl?node=15516&if=gb
5. 康熙字典網上版:http://www.kangxizidian.com/index2.php